南海神庙

2023-02-27 10:00 来源:大洋网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位于古代黄木湾北岸,濒临珠江口,是省河三江相聚的地方。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史迹点之一。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历代帝王祭祀南海神的场所,也是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当中唯一留存下来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海神庙。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诗云:“大海更在小海东,西庙不如东庙雄,南来若不到东庙,西京未睹建章宫。”诗中将南海神庙比作长安建章宫,道出了南海神庙的雄伟辉煌以及当时在广州重要的历史地位。南海神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和重要史迹。

12. 南海神庙大图.jpg

明代码头遗址是2005年底经考古挖掘出土的。码头遗址用红砂岩做基石和围边,全长约125米,由埠头、接官亭、小桥、官道四个部分构成。最南端的是埠头,古代官员由此上岸到庙内祭祀南海神。据考古专家推测,该码头遗址应是官用设施,供各级官员前来祭祀时使用。经考证,该码头遗址是目前广州地区乃至珠三角一带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码头遗址,它的出土为南海神庙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海上贸易往来的重要历史见证。

清代码头遗址是2006年经考古挖掘出土的。考古专家推测该码头遗址应有早晚两期,一层是在底部的明代红砂岩石,一层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清代麻石。清代码头遗址由埠头和道路两个部分构成,埠头保存非常完整,留有九级踏跺,道路宽约1.9米,向北达至牌坊。九级踏跺和五板石道路又有九五之尊的含义,尽显皇家气派。道路两边留有许多火烧坑,大小共有49个之多,这些火烧坑是昔日信众三更生火烧猪、五更敬神习俗的遗迹。

海不扬波石牌坊是南海神庙的标志性建筑,牌坊的形制为三间四柱冲天式的结构。该牌坊立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即公元1849年),由时任两广总督叶名琛主持修葺,上刻“海不扬波”四字,意思为海上不扬起波浪,寓意人们出海一帆风顺、风平浪静、满载而归,这也是千年来帝王将相、商贾旅客、舵手船工在走出这繁华古港时,对平安吉祥最真切的祈望。

南海神庙的头门门楣上悬挂的是南海神庙的横匾。头门内外均设有塾台,这种建筑形制最早出现在周朝,在外的塾台称之为外塾台,分别安放的是南海神庙的两位守护神,千里眼和顺风耳。横匾下方挂的是南海神庙的第一联,上联是“白浪起时,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风”,下联是“黑云去后,云芽拂渚,海怀开,吞吐星月”。这副对联是由明末清初增城才子林子觉所撰写的,他所描绘的是南海神庙前黄木湾白天与黑夜一动一静相结合的场景。

关于这副对联的由来,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林子觉在他十四岁的时候,跟随着家人一起来到南海神庙逛庙会。他看到庙的头门缺少对联,便顺手拾起一根烧过的木条,写下了这幅对联的上联,刚写完雷风二字,他的家人便催促他赶紧坐船回家。十二年后,26岁的林子觉故地重游,他意外发现自己十四岁那年写的对联被挂在了头门的左侧,而下联板则是空白无字,林子觉马上说明自己就是十二年前的撰联人,这样才把对联的下联完整地对出来了。

南海神庙自古以来就有南方碑林的美誉。唐碑是庙内保存最早的碑刻,也是唯一一块唐碑。唐碑全称为《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因它的碑文是由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撰文,因此又称作韩愈碑。碑立于唐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碑文内容十分充实,涉及面较广,对研究南海神庙的起源、地理位置、唐代祭海习俗及当时广州的海上贸易往来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碑文主要阐述的是南海神位次最贵,位于北、东、西海神之上。其次指出了南海神在唐天宝十年被册封为“广利王”,“广利”则是广收天下之利的意思。另外还指出了南海神庙在古时确切的地理位置是位于“扶胥之口、黄木之湾”。碑文最后还称赞了孔子第三十八代孙孔戣在广州担任刺史,曾三次亲自前往拜祭南海神,深受百姓爱戴。据考证,“海事”一词最早出自此碑,在古时,海事泛指航海技术、客运、货运等海上相关事宜。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30余国专家学者按照中国古老传统,乘坐“和平之舟”靠岸后,立即对南海神庙展开考察,拉开中国考察之序幕。该团负责人迪安先生指出:“广州南海神庙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表明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广州”。

宋碑俗称开宝碑,全称为“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碑”,碑立于公元973年,是目前庙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皇帝御碑。在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派遣大将潘美率50万大军南下,平定南汉国,收复岭南。之后在广州首设市舶司,由开国侯潘美担任市舶使,加强朝贡式对外贸易。碑文主要阐述的是海外交通与内河交通的关系,特别指出了南海神庙所处的扶胥镇在中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南海神庙里有一尊皮肤黝黑的塑像叫“达奚司空塑像”。相传达奚是唐朝时一位来自古波罗国的来华朝贡使,他在返程的途中路经广州,来到南海神庙游玩,并且把他随身携带的两颗波罗树种子种在此庙。他非常迷恋庙中的景致,流连忘返,因而错失了返程的海船。于是他举起左手于额前,望江而泣,希望海船能够回来载他,最后立化在海边,这也是人们俗称的“番鬼望波罗”。达奚是中外友好的历史见证。

南海神庙仪门门楣上悬挂的是“圣德咸沾”四字横匾,“圣德咸沾”意为圣上的恩德普罗大众均可沾得。横匾下方也有一幅对联:镇海神庥永,司南庙貌崇。对联的意思为镇海护航的南海神永远庇佑南海神庙,让航船顺风顺水地跨海越洋;而司职于南方的赤帝神宫,恢宏壮丽,水殿楼台,让人崇敬。

南海神庙自隋开皇年间建立后,历代封建王朝常派官员前来祭祀南海神,修葺海神庙,并立碑记事以颂扬南海神的功德,故又有“南方碑林”之称。南海神庙现保存有各朝代碑刻共47块,这些碑刻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是研究唐宋以来广州中外交通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南海神庙的历史渊源及古代书法艺术都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木棉又称攀枝花、英雄树。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曾在《广东新语》中提到: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烽火,不及攀枝花可怜。在南海神庙中有两棵古木棉树,因为历史悠久,曾经被列入《广州市古树保护名录》当中的第一号和第二号,这两棵木棉树距今都已经有264年的历史。

明碑,又称明洪武御碑,碑立于洪武三年(即公元的1370年),碑的内容是朱元璋下的一道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指的是玉皇大帝。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下令取消五岳、五镇、四渎、四海的历代封号,南海神的封号由“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改为“南海之神”。这是一段朱元璋摘下南海神头上顶顶桂冠的史实。

清碑,又称康熙碑。清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康熙二十三年取消海禁,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其中以粤海关为最大,全面开放海上对外贸易。康熙四十二年时,正值康熙五十大寿,他非常高兴,认为南海神保佑了大清四海升平、海贸丰利,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万里波澄”四个御笔大字,并派遣户部右侍郎范成烈护送到南海神庙,致敬给南海神。

礼亭,原建于明代,于1990年仿明代风格重建,是古代官员拜祭南海神的地方。

大殿是南海神庙最雄伟的建筑,正中央安放着连座3.8米高的南海神祝融。南海神名叫祝融,号赤帝,传说是南方人的祖先。祝有永远的意思,而融象征着光明。南海神的信仰是涉海人群在面对浩瀚无垠而又神秘莫测的大海当中寻找到的精神庇护,随着涉海生活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日为南海神诞,亦称“波罗诞”,是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也是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波罗诞”蕴含的民俗文化是岭南文化,亦是岭南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波罗诞”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

后殿,又称昭灵宫,是南海神夫人的寝宫。后殿是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改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时期被封为“明顺夫人”,据说她原是顺德的养蚕女子,勤劳贤惠,后化为神,许配给了南海神。南海神夫人除了有着跟南海神一样的法力外,还有“送嗣”的职能,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章丘冈上有一亭子叫浴日亭,是古代观看海上日出的地方。在浴日亭上方可以看到“扶胥浴日”的美景,“扶胥浴日”在宋、元时期,位于古羊城八景之首位。浴日亭还因为苏东坡的一首诗而闻名。在北宋绍圣初年,苏东坡被贬至惠州,途经广州南海神庙,登上浴日亭之后观看到“扶胥浴日”的美景,便感怀身世写下了一首“南海浴日亭”诗,诗为: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

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南海神庙里的一棵海红豆树,距今已经有324年的历史了。海红豆又称相思豆、红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曾写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南海神庙除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外,还蕴藏着一项非常有特色的黄埔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波罗鸡的制作技艺。而所谓的波罗鸡,并不是真正的鸡。关于波罗鸡的民间传说有很多,其中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故事是这样的:传说从前庙头村有位姓张的老妇人,无儿无女,孤苦伶仃地生活。老妇人养了一只大公鸡,公鸡毛色漂亮,神气昂然,啼声是全村的冠军。同村有个财主,酷爱斗鸡,便偷偷拿了自家最威猛的雄鸡去斗,结果大败。财主出高价想买老妇人的鸡,被拒绝,他恼羞成怒。一天,趁老妇人下田之时,派家丁将鸡偷了回来。那鸡到了财主家从此不再啼叫,财主一怒之下便杀了它。老妇人知道后十分伤心,将鸡毛一根根捡回来,洗净晒干,然后用黄泥作鸡身,纸皮作鸡皮,把鸡毛一根根黏上去,看上去一只栩栩如生的大公鸡便出现在眼前。每年游波罗诞的群众都会买对波罗鸡回家,以图个吉祥如意。

南海神庙集我国古建筑、书法、雕刻、诸种文学艺术于一体,且集古海丝路文化、中外交流文化、民俗文化于一身,在各类神庙中独占鳌头,享誉四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现今的南海神庙,是广州现存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之一,在宣传古代海丝文化、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文 南海神庙

[ 编辑: 张奕 ]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