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2023-02-27 10:00 来源:大洋网

1911年4月27日(辛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爆发了著名的“三·二九”起义。如今,百年过去,沧海已变桑田,起义的指挥部小东营5号与起义遇难者最终的安息之所黄花冈,成为我们进入这段历史的最好入口。

小东营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成化年间。据记载,当时两广瑶族人叛乱,两广总督韩雍向中央上疏,请调南京的回族军队至广州协助剿叛。因剿叛有功,为保证广州不再出现叛乱,这些回族兵士遂被安置于广州驻扎,所驻之地分为大东营、小东营、西营、竹筒营四营。清朝后期,其他三营逐渐废弃,只保留小东营遗址,由兵营逐渐变为民居。经过五、六百年的风雨洗礼,见证了无数历史沧桑的小东营,于1911年的春天再度进入历史的一线。

在1910年10月马来亚庇能(即槟榔屿)会议上,确定在广州筹备新的武装起义之后,孙中山即奔赴南洋和美国旧金山等地宣传革命、动员捐款,海外华侨纷纷慷慨解囊。经过几个月的奔走演讲,共筹得款项十八万七千六百三十六港元,其中加拿大域多利埠洪门致公堂,将他们的房屋抵押给银行,获得的三万三千元,全部捐出作为起义经费。而黄兴、赵声等则返回香港、广州,积极筹备具体事宜。同盟会吸取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1911年1月,在香港成立了起义统筹部,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统筹部下设8各科,共同筹划这次起义。并陆续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作为办事和储藏军械的地点。据国民党元老邹鲁在事后统计,革命党当时在广州先后设立的起义机关,能确定大体位置的就多达38处,其中方声洞负责主持统筹部下设的实行部,地点在广州的摆花街,主要负责制造炸弹。与方声洞一同研制炸弹的,还有留日学生喻培伦。试验中,喻培伦不幸炸伤了左臂,但他仍以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夜以继日地赶制炸弹,使革命党人深受鼓舞。事后,喻培伦总结经验,并写成《安全炸弹制造法》一书。革命前夕,他们一共秘密赶制炸弹500多枚,成为斗争中革命党人最有威力的武器。

小东营,这个昔日用来镇压民众反叛的军事营垒,已悄然成为革命党秘密活动的重要机关,在所有起义机关中具有最核心的地位。当时的小东营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短巷,北接锦荣街,再通由正南街转出天平街,正是清朝水师行台的所在地;南接司后街(即今天的越华路),从小东营的巷口沿着司后街西行,仅五百步左右就是两广总督署。在“三·二九”起义前,小东营既是起义的核心领导人黄兴和福建籍革命党成员林文的寓所,更是起义的指挥机关所在地,同时也是黄兴率部出发、进攻广东总督署的地方。可以说,以小东营五号作为起义的指挥部,等于是在广东最高政府机构的心脏附近安插的一把尖刀,小东营具有很好的地理优势。

该次起义原定于1911年4月13日(辛亥三月十五日),不料革命党人温生才突然于月初自美国返回广州,并未与革命党组织进行联络,即于4月8日(农历三月十日)刺杀清将军孚琦。此事一出,引起广东政府极大的惊恐和警觉,并在广州城内挨家挨户严密搜查,导致起义时间不得不推后。但是,到农历四月上旬,革命党最为倚重的起义武装——新军中的一期即将毕业,起义时间一旦拖到四月之后,势必无限期拖延,因而起义时间必须在四月之前。于是,起义时间被改定于三月二十八日(即西历4月26日)。

黄兴在4月23日(辛亥三月二十五日)晚,从香港乘坐轮船,秘密潜入广州。在此后最为关键的四天里,他主要就在小东营五号接见起义各路领导人、进行起义前的最后部署。不料,二十六、七日,清广东政府突然调集大批巡防营士兵回防省城,形势越发紧张。黄兴遂电告香港,阻止他们来省,同时命令聚集在广州的革命党出城,起义时间再次推后。到了二十八日,忽然得报巡防营三营将回省城驻防,该营许多同志同情革命,一旦来省,可能成为起义的支援力量。于是,黄兴等决定于二十九日发动起义。但此时香港的同志已无法及时赶赴广州,而退出省城的同志,也未能及时入城参与起义。由于人员有变,原来所制定的十路进攻计划改为四路:第一路由黄兴率部进攻两广总督署;第二路由姚雨平攻小北门,占领飞来庙,并引防营及新军进城;第三路由陈炯明攻巡警教练所;第四路由胡毅生等20多人把守大南门。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参与起义的只有黄兴一路。这一路在出发时又分为两部,其中一部在聚集于莲塘街吴公馆,约三十余人,主要以四川和华侨为主;另一部则聚集于小东营黄兴的寓所,约130人,由福建、花县和其他地方的党员组成。

1911年4月27日下午5点30分,黄兴率领100多位海内外革命党人组成的选锋队,手执枪械、弹药,吹响冲锋的螺号,从小东营5号出发,直扑两广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而逃。黄兴带领队员冲出总督衙门,遇到来支援的广东水师提督军队,双方发生激烈战斗。战斗中黄兴右手中指和食指不幸被子弹打中,二指第一节关节断裂,但他仍坚持战斗。经过一夜的激战,最后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三·二九”起义失败之后,广东政府除加强巡逻、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外,对于起义中的遇难者也极尽侮辱。从3月29日开始,接连四日,遇难者的尸首横曝于路,无人敢于收殓。直到4月3日,广东政府方才致函广州的广仁、爱育、方便、广济等几家善堂,令其收拾遗骸。这几家善堂,在政府的指令下,将烈士的遗骸捡拾起来,分成十几堆,聚集在广东咨议局门前的旷地上。1911年4月4日(西历5月2日)11时至下午4时,潘达微亲自指示仵工,将起义烈士身上的绳索解开、枷锁打开,安葬于红花冈。潘达微又觉得“红花”之名过于俗气,遂将红花冈改名为黄花冈。因此,“三·二九”起义因此又名“黄花冈起义”;由于潘达微检得烈士遗体共72具,因而黄花冈烈士墓又名为七十二烈士墓。

小东营5号是一座颇具岭南特色的青砖大屋,它座北朝南,三开四进,每进之间以天井相隔,整座房屋总占地面积约为500多平方米。房屋保存了较完整的岭南天井、廊庑布局的民居建筑风格,最早是一清代官员的府邸,称为“朝议第”。民国之后,小东营五号辗转为李章达购得。1956年,他的夫人尹翠薇女士及子女遵照他的遗愿,将小东营五号房屋献给国家。1958年,辟为纪念馆。1962年,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我们走进纪念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仿佛向我们述说着当年那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在纪念馆内有一口井,叫做“投弹井”,原先是居民浅水井,用做饮用和淋花。这个井埋藏着一段和起义有关的往事:在起义爆发的那天下午,有一位四川籍革命党人但懋辛,看到起义时机不成熟、大部队滞留在香港,兵力不足,他坚持要求黄兴推迟起义日期,但黄兴不同意。于是,他就偷偷地将十多枚炸弹倒进这口古井里,试图阻止起义,“投弹井”因此得名。

这对经历枪林弹雨的石狮子,就是110年前“三·二九”起义的历史物证。选锋队在进攻两广总督署时,与清兵展开了激烈的枪战。总督署门前的一对石狮子适合队员们躲避子弹,以致石狮的身上留下23处弹痕,其中一处就在狮子的眼睛上,至今还清晰可辨。

“三·二九”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起义虽然失败,但它进一步唤起了民众的革命斗志,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三·二九”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十次武装起义,也是武昌起义前规模最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多,最为悲壮的一次武装起义。之后不到半年,武昌起义便爆发并迅速席卷全国,一场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掀开帷幕,统治中国长达260余年的清王朝随之灰飞烟灭。小东营5号作为起义指挥部,成为见证辛亥年这场历史运动最为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

今年是辛亥革命111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辛亥广州“三·二九”起义,打响的辛亥革命第一枪,引领了辛亥年起义的风起云涌,促使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今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把他们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图/文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 编辑: 王婉蕴 ]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