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2023-02-27 10:00 来源:大洋网

第一章 前世今生 百年风云

坐落于珠江南岸,毗邻海珠桥的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大元帅府旧址而建的纪念馆,现为广东省、广州市和海珠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前身为兴建于1906年的广东士敏土厂,为两广总督岑春煊为打破国外水泥对市场的垄断所开办。广东士敏土厂于1909年完工并试产至1933年停产,在鼎盛时期,广州西堤大新公司除地下一层以外,其余各层所用水泥都是广东士敏土厂出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广东士敏土厂最终并入西村士敏土厂,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广州大元帅府是因孙中山1917年和1923年在这里建立革命政权而得名。孙中山在此开府办公,领导护法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筹建黄埔军校,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里是孙中山护法运动大本营、国民革命策源地。

1917年,段祺瑞背弃临时约法,孙中山南下广州就任海陆军大元帅,主持护法运动。孙中山等人最早驻扎于黄埔公园,但由于其地距广州城区较远,交通不便,欲另寻府址,最终确定征用广东士敏土厂两幢办公楼作为大元帅府所在地。

大元帅府选址士敏土厂,一是为了安全问题:河北(珠江北岸)一带桂系军阀盘踞,孙中山已无立锥之地。而当时掌握河南(珠江南岸)一带军事力量的李福林主动表示愿听命于孙中山,同时,珠江上又有跟随其南下护法的舰队驻泊。二是为了交通便利:士敏土厂临江而建,与城内只有一河之隔,门楼前便是石涌口码头(今大元帅府码头),水上交通十分方便。大元帅府迁入后,仅征用士敏土厂的办公楼,因此,士敏土厂的生产经营仍可照常进行。至此,广东士敏土厂增添了又一重身份。

1923年初,在孙中山的号召下,粤、滇、桂等省的部分军队联合讨伐陈炯明,将陈炯明部驱逐出广州。随后,孙中山回粤,第三次在广东建立起革命政权。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阐释三民主义,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1925至1949年,这里曾经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广东无线电专门学校、中山文化教育馆西南分馆及国父纪念馆等所在地。1949年广州解放后,该处由广东省农业厅管理。1996年,广州大元帅府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对旧址的保护利用,辟为纪念馆。2001年,南楼整修完毕,并举行“百年帅府”复原陈列展览,纪念馆首次对外开放。

第二章 中西合璧 建筑流芳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由门楼、南楼和北楼组成,南楼和北楼为中西合璧的外廊式建筑,由澳大利亚建筑师亚瑟·威廉·帕内所设计,于2019年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大元帅府旧址将西方建筑的装饰风格和广州传统建筑特色融会贯通,同时也兼顾了建筑的美观和实用。每幢建筑基础和窗台均采用花岗石砌筑,外廊由方壁柱和细腻勾勒的罗马拱券构成,辅以工整排列的宝瓶式护栏。外墙自上而下的排水管道被装饰成生机勃勃的竹节模样,体现出了中西合璧的风格特点。两栋楼每一层四面都有凉廊,兼具防雨和防晒的功能,是为适应岭南气候特点而设计的。为了便于通风和采光,房间门窗都是双层设计——内层是木门或玻璃窗、外层是百叶门窗。南北楼两栋建筑,一楼铺设红色广东大阶砖,二三层则铺设了更为精美的水泥花阶砖,三楼阶砖采用“蝙蝠”图案,寓意“遍地是福”。

亚瑟·威廉·帕内(Arthur William Purnull)是澳大利亚人,他出身于建筑世家,成年后多方游历。1904年,他与美国建筑师查尔斯·博捷(Chales Paget)在广州沙面开办了治平洋行,承接各类建筑设计及施工工程。帕内在中国期间设计了超过25幢各式建筑,其中至今可考的、依然保存完好的广州近代建筑就达11座,广州大元帅府旧址便是其中之一。

第三章 特色展陈 回眸历史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现设有“帅府复原”“捍卫共和 复兴中华——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孙中山早年的奋斗历程”“帅府名人”等多个陈列展览。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是全球现存孙中山与宋庆龄共同生活时间最长、规模最宏伟的旧址。南楼三楼为孙、宋伉俪当时主要的活动区域,复原场所包括孙中山先生的办公室、大元帅府会议室、孙宋卧室、餐厅、盥洗室、无线电报室和宋美龄曾经住过的小客房,并在孙中山的会议室制作了“孙中山与李大钊促膝长谈”等小场景,形态逼真生动,二人的音容笑貌犹如当年一样再现在观众的面前。

“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孙中山早年的奋斗历程”展览分为“立志革命”“建立组织”“发动起义”“推翻帝制”4个部分。展览位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北楼一楼西侧陈列厅,主要展示孙中山早年矢志革命、推翻帝制的壮举。

“捍卫共和 复兴中华——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展览,以孙中山1917-1925年间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为主线,展示孙中山在广东领导两次护法运动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其中,重点展示了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进行国民党改组、召开国民党“一大”,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晚年伟大飞跃的历史,通过大量文物和历史照片、多媒体及场景等,讲述了大量生动的帅府历史故事。

第四章 帅府故事 峥嵘岁月

下面,我们一起聆听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与帅府的故事。

(一)护法舰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3月11日,孙中山提请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然而,民主共和制度屡屡遭到破坏。袁世凯和张勋先后在北京上演复辟帝制等闹剧。后来,皖系军阀段祺瑞夺取北京政权。

1917年,段祺瑞背弃临时约法。为了捍卫共和体制,孙中山南下广东建立政权,领导轰轰烈烈的护法运动。在孙中山的号召之下,北京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和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先后率领11艘军舰来到广州,组成赫赫有名的“护法舰队”。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11艘军舰停泊在珠江江面上的情景。

在“护法舰队”中,有一艘充满传奇色彩的军舰,它就是——海圻舰。海圻舰是一艘巡洋舰,总长度达到120.7米。1911年4月,海圻舰远赴英国参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仪式,后来海圻舰访问了美国、古巴、墨西哥等国家。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这是中国第一艘完成环球航行的大型军舰。飘扬着黄龙旗的海圻舰返程回到英国港口后,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在军舰上传开:辛亥革命爆发了!这时,程璧光舰长带领全舰官兵毅然投身革命队伍。中华民国成立后,海圻舰也换上了五色旗,踏上了回国之路。1917年后,海圻舰先后参加了护法运动、第一次直奉战争等历史事件。1937年,在抗日战争初期,为阻止日本海军上到长江中上游,海圻舰在江苏江阴拦江自沉,为抗战献出了最后一份力。

在护法舰队中,还有一艘我们非常熟悉的军舰,它就是——永丰舰。永丰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代名舰。它的总长度是62.1米,是一艘新式军舰。孙中山在广州大元帅府开展护法运动时期,在大元帅府前方有一个石涌口码头,永丰舰就曾停泊在那里,孙中山有时候乘坐永丰舰到珠江北岸去开会、演讲,出席各种活动。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广州革命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时任广东省省长胡汉民下令,将“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后来,中山舰又历经“东征平叛”“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1938年,在抗战期间,中山舰参与武汉保卫战,不幸被日军击沉于武汉金口水域。1997年,中山舰被打捞出水。

在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中,海军的向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护法运动由得到部分海军支持而正式兴起,也由这部分海军日益倾向桂系军阀而加速了失败的进程。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悟出了旧式海军皆“无才而多坏”的原因,从而萌生了“将全国海军根本改革之决心”,指出要兴办海军学校,培养“有革命志气”的新式海军人才来担负起国民革命的重任。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是孙中山革命生涯当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孙中山十分痛心地说:“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数不可偻指,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孙中山逐渐意识到国民党的局限性,因此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计划改组国民党。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在上海与苏联代表越飞会谈后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孙中山对国民党的改造酝酿于上海,真正的实施则是在孙中山到广州大元帅府之后。

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包括中国共产党员张太雷在内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10月,孙中山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负责国民党改组工作。10月25日,国民党改组预备会议开幕,讨论了鲍罗廷参与制定的改组计划。在国民党的改组筹备中,中国共产党人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复原陈列”中,孙中山的办公室里,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孙中山与李大钊分别坐在沙发上,面对面地畅谈。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是近代中国灿烂群星中的两颗革命巨星。他们在缔结国共合作、 推进国民革命的事业中,建立了真挚而深厚的革命友谊。

早在1919年,孙中山就同李大钊有了接触。当时,孙中山读了李大钊写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篇著名论文,十分赞赏李大钊科学地评价十月革命的见解,并对李大钊等人“孜孜不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著作,感到非常高兴”。1921年12月,李大钊通过张继,介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桂林会见孙中山,就当时中国政局问题进行重要的会谈。1922年,李大钊于8月至9月初拜会孙中山,详细讨论了“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畅谈不倦,几乎忘食”。孙中山向李大钊谈了全国政治形势和改组国民党的决心。李大钊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钊曾亲赴上海与孙先生晤面,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曾忆有一次孙先生与我畅论其建国方略,亘数时间。”宋庆龄后来回忆说:“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我们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

1923年6月,李大钊赴广州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期间,李大钊由廖仲恺陪同与孙中山会谈,着重讨论了国民党改组和广东革命政府的外交问题。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孙中山邀请李大钊赴广州,协助他完成改组国民党和筹备国民党“一大”的工作。孙中山当年的卫士范良曾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见闻》中回忆道:“李大钊到广州,住在孙中山先生的大元帅府的官舍……我当时看到他们会晤频繁,为国共合作,携手革命而操心。”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也明确提到,曾于1924年1月到大元帅府与孙中山会面。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李大钊是由孙中山亲自指派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他不仅在大会开幕前积极帮助孙中山完成大会的准备工作,而且在大会期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李大钊是孙中山指定的5名主席团成员之一,还担任了大会宣言审查委员会、国民党章程审查委员会和宣传问题审查委员会的委员,是大会兼职最多的一个人。大会的两个主要文件,李大钊都参加审定。就在这次大会上,李大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在孙中山与李大钊等人的共同推动下,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两党展开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共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共第一次合作,不仅令两党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前进。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三)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

展柜中陈列的这封信函是国家一级文物——《蒋介石致古应芬函》,信中这样写道:“湘芹先生大鉴,近日拮据已极,几不能支......如果长此下去,只有逼我离去,然兄不能辞其咎耳......”

这是1924年12月17日,蒋介石致函时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长古应芬的信函。信函开头的“湘芹”是古应芬的字。信函的大意是说,黄埔军校建立初期,经费紧张,希望古应芬尽快给黄埔军校拨入经费,否则无法维持,蒋介石将引咎辞职。信函中还提到,如果他引咎辞职,古应芬也要负责任。

那么,黄埔军校是如何一步步开办起来,又是怎样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呢?

1923年,经过多次革命失败,孙中山认识到要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依靠旧军队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新的革命武装。

3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创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建立第三次政权。在这期间,他开始考虑创建军校的工作。8月16日,孙中山派遣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联合组成“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在前后近四个月的时间里,代表团学习了苏联红军丰富的建军经验。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下令筹办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指定以黄埔岛的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为军校校址,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

然而,黄埔军校筹建初期遇到诸多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财政上的困难。当时,云南军阀“杨希闵把持广东财政,始终百般阻梗一切革命措施,特别是对筹措黄埔军校的经费处处留难”。军校筹办负责人廖仲恺为筹措革命经费可谓呕心沥血,他“常常夜里要到杨希闵吸食鸦片的烟床旁边去等杨希闵签字,然后才能领到款来,送去黄埔军校”。

不料,在军校紧张地进行筹备过程中,蒋介石提出辞去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一职,声称军校不办了,并擅自发给教职员离职津贴,遣散教职人员。面对蒋介石的突然辞职,孙中山一方面批复他:“不准辞职!”另一方面,任命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长之职,邀请叶剑英等共产党员一道办理筹建工作。孙中山明确指出,筹建工作要照常进行,军校一定要办成功。可见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决心,是任何困难、破坏、捣乱所不能动摇的。

1924年1月下旬,应邀到黄埔军校工作的苏联军事顾问小组到达广州,孙中山热情地接见了顾问小组。苏联军事顾问小组直接参与到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把他们的丰富经验带给了军校。

黄埔军校筹委会在孙中山的密切关注下,前后召开了三十二次会议,研究讨论军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教练计划、教职员的甄选、招考学生、服装书籍之样式种类及购置办法、修理校舍等各重要事项。

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6月16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人齐集一堂,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身份亲临主持,发表长篇重要演说,全面地阐发建军思想,可以说是黄埔军校的办学指导方针。

黄埔军校的开办,经历重重困难。尽管如此,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依然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切困难,将黄埔军校办成了一所军事名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四)孙中山与《建国大纲》

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南楼三楼的回廊上摆放着一张藤桌和一把藤椅,孙中山曾经在这里完成《建国大纲》的撰写并留下了一张著名的照片,台湾地区流通的第五套横式新台币100元面值的纸币正面图案正是来源于此。《建国大纲》是孙中山起草的关于建设中国的计划,陈述了他的建国理念和思想,全文共25条,1300余字。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前亲自拟定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共25条,作为即将成立的国民政府的施政纲领,这一版本也被称为《一月大纲》。1924年2月和4月,孙中山两次对《建国大纲》进行修改,分别称为《二月大纲》和《四月大纲》,其中《四月大纲》是《建国大纲》的最终版。

孙中山曾手抄《建国大纲》全文两份,一份送给了夫人宋庆龄,另外一份送给了儿子孙科。现在大元帅府收藏了孙科后人捐赠的《总理手书建国大纲》复制件。据了解,孙科收到孙中山赠送的《建国大纲》后,将其制作成册页,封面题目由吴敬恒题写,册页前半部分是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的内容,后半部分则是廖仲恺、程潜、李烈钧等国民党元老的题跋。在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的结尾处写着“右建国大纲二十五条为今日再造民国必由之径草成并书为科儿玩索,孙文,民国十三年一月十八日作于广州”。

《建国大纲》是孙中山阐述其对未来中华民国政治制度设想的纲领性文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孙中山对其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民权”“民生”主张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孙中山将建设国家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军政时期、训政时期与宪政时期。《建国大纲》不仅是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孙中山对其自身思想理念的概括、阐述和新发展。虽然此份文件中的一些设想囿于现实种种困难未能在动荡而苦难的近代中国真正付诸实践,然而其制度设计对当今的学术研究和政治实践仍不乏参考价值,其所包含的理想主义精神仍应被珍视。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临终时留下“遗嘱”,要求国民党员遵守四种文献,其中包括《建国大纲》,可见孙中山对这份文献的重视。

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齐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

走进岭南文化,感悟历史印记,凝聚同胞亲情。在探索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我们传承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号召中,两岸同胞也必将携手共进,阔步前行!

图/文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 编辑: 王婉蕴 ]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