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纪念堂

2023-02-27 10:00 来源:大洋网

大家好!我是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讲解员吴倩畋,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中山纪念堂,向大家讲述一代伟人、一座建筑与一个城市之间相互交织的故事。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他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一代伟人,值得敬仰: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伟人——孙中山。

孙先生早年曾去往香港学医,在香港的西医书院学习西医,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以后回到广州行医并且开设药局。一开始,他希望借医术为入世之媒,通过医术拯救民众。但在从医的过程当中,才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中国拯救人的思想要比拯救人的身体更为重要。最终他决定弃医从政,踏上革命的道路。

之后他远赴檀香山(如今美国夏威夷),联合志同道合的华侨成立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并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主张。之后孙先生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一系列的革命团体合并,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由孙先生就任同盟会总理。同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在发刊词中,孙先生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就是之后“三民主义”思想的起源。

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孙先生在1895年至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之前,领导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起义主要在广东、广西、云南三地,虽然过程当中因为走漏风声、谋划不周等原因导致失败,但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使清廷统治走向崩溃。同年12月,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孙先生以16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揭开了中华民国的序幕。  

孙先生在广州有三次建立政权的经历:第一次是在1917年,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第二次是在1921年,出任非常大总统;第三次是在1923年,出任陆海军大元帅。而中山纪念堂的前身就是当年孙先生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在广州兵变,总统府被毁。孙先生奋起反击,坚持50余日后离开广州,经香港赴上海,史称“孙大总统广州蒙难”。

陈炯明部兵变对孙先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他意识到了国民党的局限性,在上海会晤了中共代表李大钊同志,一同商谈改组国民党的构想。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将国民党改组为联合工农群众的政党,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

同年,孙先生还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间学校:“文”是广州的中山大学,“武”是广州的黄埔军校。中山大学在1924年创办,原名为“广东大学”,在孙先生逝世后,1926年被更名为“中山大学”。

除了“文校”,还有“武校”——陆军军官学校,也被称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在1924年6月16日正式成立,正是两年前陈炯明部发动兵变的那天,具有特殊意义。

由于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经历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广州也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

1924年的年底,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以后,电邀孙先生北上共商国是。不幸的是,由于长期为革命奔波劳累,孙先生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与世长辞,享年59岁。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中山陵为孙先生举行了安葬仪式,史称“奉安大典”。

孙中山先生临终前,曾立下了这样的国事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抚今追昔,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都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插入视频内容:

广州中山纪念堂坐落在越秀山南麓,是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中山纪念堂于1928年动工,1929年奠基,1931年落成,总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总占地面积(包括大堂四周平台)1.2万平方米,堂高48.63米,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和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由近代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主体建筑采用西方先进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建筑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建筑手法,以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成为世界建筑宝库中的瑰宝。如今,广州中山纪念堂集纪念、旅游、集会和演出为一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也是广州的历史名片。

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外观是一座八角形古宫殿式的建筑物,以蓝色和红色为主调,高低四层,层层飞檐出卷,四周为重檐歇山顶门廊,正面门廊上方檐间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的牌匾,寓意为: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府为人民所共管,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

中山纪念堂无论是建造结构,还是建筑材料、工艺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设计师吕彦直先生设计的中山纪念堂外为中式的八角攒尖顶,内则为西式的拜占廷式的穹隆顶,体现近代西方建筑技术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被充分运用到纪念堂的主体结构建造中。大堂高48.63米、南北纵深72.65米、东西宽63.32米,构成的空间非常大,在当时令人叹为观止。为了满足纪念堂作为大型聚会场所的声学环境要求,设计者着重通过在墙壁大面积使用吸音板,将大堂穹顶天花设计成为凹凸构造等措施,现在堂内声音混响时间控制在2秒左右,使舞台上的演讲者不用麦克风,声音也能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并且没有回声。对于堂内采光问题,设计者采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式,阳光通过遍布八角亭上的玻璃窗照射进来,经过穹顶的采光玻璃折射,使堂内既获得充足的自然光线,又使阳光变得更加明亮柔和,穹顶圆座凹槽的暗灯向上照射穹顶后再向下扩散反射,使堂内毫无灯光耀射人眼。另外,纪念堂的建筑工艺也非常精美,设计师将重檐、歇山、抱厦、雀替、斗拱、脊兽等一系列建筑构件精妙地组合在一起,把中国民间的纹饰艺术大胆运用到纪念堂,通过纹饰,彩绘去着力表现民生,如祈盼丰收的稻穗、羊角彩绘等,无一不体现建筑师的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特色。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和技术美,是西方的建筑技术与东方的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将中西建筑的精华巧妙地融合于一体的新起点。中山纪念堂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值得每一位来广州中山纪念堂的人细细品味。

“以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广州中山纪念堂正是广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人而建造的。作为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广州中山纪念堂成功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是当时广州地区运用多种结构于一体的、由近现代先进施工技术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公共建筑。

伟大的建筑背后必有伟大的设计师。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吕彦直先生。他活跃在中国建筑界只有短短四年时间,却两次获全国性设计大赛首奖,并以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的杰出设计在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广州中山纪念堂,伟大而又亲切。她的伟大在于始终承载着永恒的精神,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至今依然在浓墨重彩地续写着城市发展的新篇章。而她的亲切更在于,任凭岁月流转,她始终跳动在广州的脉搏之中,始终延续着城市的文脉,始终留在城市的记忆里,始终根植在民众的心里。

图/文 广州中山纪念堂

[ 编辑: 王婉蕴 ]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