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2023-02-27 10:00 来源:大洋网

在广州市的先烈路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这里营葬着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志士于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举行的武装起义中英勇捐躯的七十二位烈士。

清朝末年,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连续发动武装起义,以期推翻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虽然多次起义都遭受失败,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失败面前毫不气馁,他们对革命必将成功充满坚定的信心。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为了运送武器弹药,革命党人巧妙地用办喜事、送礼等形式,将武器弹药藏在花轿、花篮后,运入城内各个秘密机关。1911年4月27日下午5:30,黄兴亲率由海内外革命党人组成的选锋队(敢死队)100多人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逃走。革命党人放火烧毁两广督署,分三路进行突围,随后与敌人的援军在广州城内展开激战,双门底(即北京路)、盛源米店、三元里等地都有烈士长眠于此。虽历经激战,可惜敌众我寡,起义最终失败。牺牲的烈士们,平均年龄为29岁,最小的只有18岁。他们用满腔的热血和无畏的勇气,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们,至今让人难以忘却。如林觉民烈士,一封《与妻书》,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如喻培伦烈士,“炸弹大王”之名,威震敌胆……

孙中山先生曾这样形容“广州三·二九起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一抔黄土埋忠骨,浩气长存励后人。烈士们的精神,至今熠熠生辉。

1911年,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收葬七十二烈士,丛葬在黄花岗上,始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19年,时任参议院议长的林森募款营建墓园,至1921年墓园初具规模。1933年新墓道开辟和1935年大牌坊落成,奠定了墓园现今的布局。墓园建筑风格兼采中西,既吸收西方近代建筑风格,又传承岭南传统建筑特色,呈现出清末民初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鲜明特征。

墓园正门是一座庄严宏伟的大牌坊,为近代样式的三间四柱,鎏金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浩气长存”。大牌坊由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高13.29米,暗含了“广州三·二九起义”的日期。大牌坊虽然取诸中国传统牌坊形式,但又进行了大幅度的简化和再设计,几乎只保留了四柱三门洞的基本形态。借鉴西方最著名纪念性建筑——埃及金字塔和方尖碑的经验,采用去屋顶、将四柱替换为方尖碑的形式,将金字塔和方尖碑的尖顶造型叠合数重作为主要的装饰元素,用于门洞及顶部。在牌坊平面和立面的设计上,除了运用金科玉律般的黄金分割比例,还运用了杰·汉毕琪动态平衡原理中的一系列比例,使整座牌坊简朴庄严、气宇轩昂,营造主墓道入口庄严、肃穆、宏伟的氛围。

沿着宽阔笔直的墓道,中间经过的拱桥默池,是用花岗岩石砌成的对称的扇形水池,石栏杆在比例、构图上仿清式石栏杆,端庄典雅。

拾级而上到达的七十二烈士墓冢,是中国传统式样的墓冢,长17.3米,宽17.26米。四面有坡的方锥形,一定程度上参照了世界陵墓典型代表埃及金字塔的形态而设计。在墓冢顶部有一座碑亭,该碑亭形式与西方教堂内的华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象征着为烈士的光荣加冕。墓亭的装饰工艺主要集中在墓亭的上部,四面设有三角形山花,顶部正中放置寓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警示之钟。墓亭内还设有方尖碑图形作碑碣,由烈士方声洞的哥哥滇军师长方声涛手书“七十二烈士之墓”。

墓冢后面的纪功坊,是由花岗岩石和连州青石叠砌成一座西式凯旋门式样的牌坊,底部的三门洞牌坊由台基、墙身及屋顶栏杆组成。台基为两层花岗岩砌筑,墙身以规则毛石块砌筑,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门厅正面每边立两柱,一为简洁的正方形柱,一为仿西式的爱奥尼柱式,四柱承托的石门楣上嵌章炳麟手书篆字。坊顶的中心是仿金字塔叠石,前后各72块叠石,分别刻上为墓园捐款的海内外国民党支部和个人的名称。

纪功坊后面是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为广州市现存最大的一块连州青石碑,高3.92米,宽1.82米。碑阳是国民党元老邹鲁的手书,3000多字详尽记述了“广州三·二九起义”、潘达微敛葬七十二烈士及墓园的修建始末,碑阴刻有《烈士就义情况表》,镌刻有86位烈士的姓名、籍贯、年龄、职业、就义情况。

在苍松翠柏守护的主墓道旁,还有寄情饮水思源的“黄花井”;修建有西方样式的喷水池,通过地下管道与蓄水池相连;还有左右两侧一对连州青石雕刻而成的中国传统式样香炉;祭祀活动使用的奏乐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前西侧的碑亭,其内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是一座中国传统“笏头碣”式样的花岗岩石碑,高2.06米,宽0.89米。碑心石以连州石刻成,上刻林觉民等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籍贯。

建于1927年的黄花亭,为方便祭拜人士休息之用。这是一座有着浓郁岭南建筑特色和中国传统样式的四出抱厦重檐十字亭,建筑形式优美秀丽。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与技术体现出上世纪初人们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探索。建筑细部较多地参考岭南一带的地域建筑特色,如栏杆不同于北方官式做法,为广府地区常见形制,寻杖为广府地区常见的虾弓梁形式;屋面戗脊翼角不施走兽,不用套兽,而是岭南常见的龙船脊,这些都体现出岭南建筑风格。

而在七十二烈士墓冢西侧开阔地有一座西亭,建于1926年,周围绿树环绕,环境清新静谧。西亭是一座“断檐升箭口”式样的三间单檐歇山顶长亭,将常见于闽南、台湾、广东梅州等地的建筑特色融于一体,艺术特点别具一格。建筑主体坐于矩形台基之上,台基为须弥座形式,台基之上有檐柱8根,内柱4根,均为钢筋混凝土柱。檐柱间有钢筋混凝土栏杆,柱顶间连有额枋,额枋为岭南常见的虾弓梁形式,表面有彩画,由瓷砖拼贴而成。柱顶及额枋上均有斗拱,斗拱之上为屋顶结构,屋顶上覆琉璃瓦。在墓园的西南角还有一座中国传统门阙式样的大门——“红铁门”,是最初的墓园大门,建于1921年,由红铁门、门阙、铁灯柱等组成,门阙由花岗石和青石砌成,门柱上面是铁质的拱形门额,上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

从红铁门进入墓园,首先经过的碑廊,排列着从1921年至1926年社会各界祭奠七十二烈士而立的石碑。

1926年3月,国民党安南党部捐建一对龙柱华表,由福建名匠蒋仁文采用高浮雕及透雕等工艺用连州青石雕成。

在墓园默池旁还有一座1921年由菲律宾埠国民党第一、第二支部捐建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庐塘基。长34米、宽29.6米的水池,周边绕以栏杆,水池中央是一座精美的喷泉,基座为高2.5米的花岗岩砌成的方形碑座,喷泉高3米,水钵与华盖表面刻有莲瓣,水钵有四个喷水口,刻成鱼形,宝顶上部刻有莲花,正中也有喷水口。整座喷泉的造型和雕刻极为精致和考究。

墓园内还建有冯如、邓仲元、杨仙逸、史坚如等多位民主革命者及爱国知名人士之墓,记载着先烈们的不朽功绩,颂扬着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

冯如墓,位于七十二烈士墓东侧,墓后为以少将阵亡之礼抚恤冯如家属及将其事迹宣付国史馆的“大元帅令”石碑。

冯如,生于广东恩平县,是第一位华人飞机设计师,于1909年9月22日试制成功第一架飞机,在美国奥克兰试飞,飞行高度25英尺,航程2640英尺。1922年8月25日,冯如在一次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墓葬原建于飞机失事地点,1981年迁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内。

邓仲元先生墓位于墓道主轴线的中部,建于1924年,占地面积约为3600平方米,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附葬墓内规模最大的墓葬。群体组合完整,铜像、碑亭和墓表巍然可观。墓道门楼牌坊建筑面阔三间,长14米,两旁设厢房,中间面阔大两边小,主次突出。整体融合了西方新古典主义、巴洛克主义以及近代南洋建筑风格等多种建筑风格。正面中间的门洞两旁有方形倚柱和圆形券柱各两根,是仿希腊的科林斯柱式,柱头混线变化多样,柱础线脚简洁,券柱则支撑着券拱的门洞,牌坊上刻“邓仲元先生墓道”。

穿过墓门,拾级而上,设有面积400平方米、视野开阔的祭场平台,另设有西南坐向的乐台以及神采刚毅、形态健伟的邓仲元先生铜像。墓亭是一仿西方巴洛克风格的亭子,高8米,平面方形。仿古典科林斯的倚柱承托着雕有叶纹饰的檐部,上覆穹窿顶。四面各开一券拱门洞,并筑有栏杆,前后有台阶。亭中央立有墓碑,墓碑上刻有孙中山先生题写的“邓仲元先生之墓”。

该墓的平面构图上包含墓碑、墓亭以及前部台阶在内,完全置于一个标准圆形之中,内部的墓亭四柱中心与墓亭基座边界构成一个正方形。立面上,采用古典主义的三段式构图和长线条装饰的形式,让下部的基座、中部的亭身以及上部的穹顶呈现出三段式的视觉效果。

墓亭后是平面方形的柱式墓表,由柱身与柱座组成,高约15米,柱身有凹槽。柱座四面镶有青石,上刻《陆军上将邓仲元墓表》,概述了邓仲元的征战功绩。

八角亭,位于邓仲元墓主轴线一侧。建筑主体为混凝土与钢桁架结构,供凭吊休憩之用,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颇具岭南园林与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八角亭在比例构图上分为上下高度相等的两部分。在建筑细节上,屋顶瓦面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琉璃瓦,支撑屋顶的柱子仿西式柱,而在柱与柱的横向连接上采用了广府地区特有的月梁形式——虾弓梁。

八角亭最上层构造类似雨伞结构,“伞杆”撑起八角亭的屋顶,并将力传给八根立柱,“撑杆”起到了加固“伞杆”的作用。第二层构造用简易的三角桁架在每根“伞杆”下进行支撑加固,三角形桁架一端置于8根立柱上,类似悬臂结构挑出,另一端则8个三角桁架两两拉接,加强了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十分牢固。

杨仙逸先生墓,位于邓仲元先生墓的后部,坐北向南,面积150平方米,四周满栽青松翠柏。墓门牌坊为红砖砌成的两柱弧形拱门,高5米,宽12米。坊顶上镌刻“杨中将仙逸墓”。上置铁制飞机模型,象征烈士志在冲天的英雄气概。

主墓由碑座和墓碑两部分构成,并且上下两部分高度相等。碑座呈方形,高3米,正面镶嵌着孙中山手书“杨仙逸先生墓”石碑。墓碑高2.8米,上刻杨仙逸先生的生平事迹。

墓后两侧分别有同时殉难的谢铁良和苏从山两人之墓。在这3墓之间,竖有一块高1.7米、宽0.84米的石碑,上刻孙中山先生以元帅名义颁发的褒扬令,褒扬杨仙逸、谢铁良、苏从山三人。

史坚如祠,位于墓园南面的一片缓坡上,祠前筑护墙环绕,祠门为巴洛克风格,上刻“史坚如先生祠”。祠门后有长9米的神道,分三级。神道后为一座花岗石砌的、方横12米的墓台,台下即为史坚如墓,一座汉白玉的史坚如像安置于台上。座高1.9米,四角各有一根角柱,柱式与古罗马科林斯柱式相似而又有不同:科林斯柱式柱头用外卷的莨苕叶,而此柱却用内卷的莨苕叶,柱身也没有凹槽。史坚如像高1.7米,雕刻精致,神采蕴藉,雅静有礼,风度翩翩,脸孔清秀,宛若真人。基座正面刻有以孙中山先生名义勒石的像记。该祠原建于青菜岗,1978年迁建到墓园内。这一座座建筑构成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主要纪念建筑群,以向烈士们致敬。

历经百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还汇集了大批中国近代史上或名垂千古、或显赫一时的重要历史人物的撰文、题书与碑刻,这些珍贵的史料体现了近代革命先烈们追求民主自由的伟大理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人文历史沉淀最为深厚的烈士墓园。

这座集全球华人捐资建成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光阴,依然是那样气势恢宏、庄严典雅。作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这座中西建筑风格糅合,又融入岭南建筑风格的艺术佳作,充分展现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碰撞时绽放的艺术魅力,是近代中国留给世人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图/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 编辑: 王婉蕴 ]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