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2023-02-27 10:00 来源:大洋网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重要成果。黄埔军校由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他们三位组成了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军校曾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众多的军事政治人才,被称为“将帅摇篮”,从这里走出了共和国的五位元帅、三位大将和九位上将。不过最可惜的是在1938年,日本侵占广州,这里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整个校本部全部被炸毁、夷为平地。直到199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出资2600多万元,在军校当年旧地基上,按照原方位、原面貌、原尺度的原则重建黄埔军校校本部,这才重现了军校昔日的风采。

这一块区域是黄埔军校旧址的校本部,是当年军校师生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主要场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黄埔军校校本部的正门,正门门匾悬挂的是“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这就是黄埔军校初创时的正式名称。军校最初选址位于广州长洲岛,以前这个岛称为“黄埔岛”,所以人们习惯通称为“黄埔军校”。“陆军军官学校”这六个大字又是出自何人之手呢?是出自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谭延闿是清末进士,他是国民党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尤其善于楷书。军校建成之时,他本人在广州,于是被请来为军校题写校名。其实,当年在这有一条向前延伸出去15米的木制码头,是本岛的唯一交通要道,当年一踏上黄埔岛,就能看到军校大门。在码头的两边还建了一座竹牌楼,上面挂着一副对联,写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畏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师生们对这副对联印象很深刻,可以说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核心价值观,表现出军校要培养有革命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办学宗旨。军校大门左右两边的墙上还有一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孙中山对革命同志们的嘱咐。

进入大门之后,可以看到左右两边各有一棵大榕树。这是细叶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当时没有被炸毁,一直保留到现在,见证了军校历史的变迁。

军校的大门与二门建筑风格有所不同,大门是欧陆式的,二门及里面的建筑则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其实在孙中山先生创办军校之前,这里是一所清末的陆军小学堂,二门就是小学堂的正门。1915年,小学堂因为经费问题而停办,孙中山利用原有的旧校舍创办军校。外面的大门是在军校创办后才加建的,所以是欧陆式的建筑风格。

从二门进去往里走,会看到一座两层楼的建筑,大楼四进三通道,左右对称,回廊相通,可以任由人骑在战马上自由通行,因此得名“走马楼”。走马楼正中间的一条大通道,学生们当时都把它叫做“大花厅”。由于军校建校初期办学经费较少,所以当时并没有建礼堂,如果师生们要开大会,或者社会名人来演讲的时候,都会在这里进行。大花厅的两边还有两个荷花池,当年的池水是引入了珠江水,可以看到池水随着珠江水潮起潮落。夏天这里荷花盛开,学生们课间休息时都会来这里聊天,谈对革命的理想,为紧张的军校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但是开学后不久为方便训练,就把荷花池填平了,从此学生早晚点名、下雨天的训练就在荷花池进行。复原主要是参照黄埔一期时候军校的情况,所以也复原了荷花池,不过现在的池水没有引进珠江水。

政治部的第一任主任是戴季陶,但戴季陶当时不赞成孙中山参照苏联红军模式办军校,只在军校待了二十来天就辞职走了。接任的是副主任邵元冲,他是清末进士出身,后来陪同孙中山先生北上,离开了军校。于是廖仲恺和蒋介石商量了之后,决定请中共推荐人选,后来周恩来就来到军校,1924年11月成为第三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来到军校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军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军校的政治教育制度促进了革命军事政治人才的迅速成长,是新型革命军校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二楼之后,便到达了校长室,里面的摆设在当时看来可以说是比较讲究的。里面铺了木地板和织花地毯,最引人注意的是蒋校长的办公桌,外形酷似一架钢琴,所以又名“琴台”。他在工作的时候,就算有人站在旁边也不容易看到他的文件。上面还有块拉板可以拉下来,如果他离开,桌面上的文件也不用一一收拾,直接把拉板拉下来,文件资料就可以保密。

墙上两边还挂有第一期学生的名录。蒋介石在担任校长之后很注重联络师生感情,每个星期他都在这里找大约十位学生谈话。让学生在门口排好队,然后一个个叫进去,问的都是一些很普通的问题,比如说:你从哪里来,为什么报考军校等等,有时也会问学生的家庭情况,问完后就会在名字下方的空白处写下对这些学生的评语。可以说当时蒋介石对第一期学生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

校长办公厅是负责军校的人事、教职员工的薪酬、财物会计和运输交通等等事项的地方。

在军校并没有设置党代表廖仲恺的办公室。因为当时军校的经费非常紧张,经费的筹集都是由党代表廖仲恺负责,他被称为“黄埔慈母”。他当时身兼多职,经常外出工作,很少留在军校办公,如果他回来的话,都会在校长办公厅办公,可以说这里也是党代表廖仲恺的临时办公室。

总理的办公室摆设比较简单,沙发、地毯、圆桌,上面摆着一束淡雅的仿真花。室内白墙素帘,南北对流,庄严素雅,最初是给孙中山来校视察时休息用的。后来,军校领导担心学生吵闹会影响总理的休息,于是把孙中山休息的地方迁到西边的海关楼,也就是现在的孙中山先生故居。

校长会客厅主要是蒋介石用来接待重要宾客和会见苏联顾问的。墙上挂有军校3位领导人的照片,不过最显眼的是挂在对面的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副对联是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写给蒋介石的。于右任是国民党内有名的书法家,是党内很有影响力的一位元老,为什么当时会写这副对联给蒋介石呢?这就要说起一位很有名的一期生杜聿明。当时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地秘密招生。杜聿明、关麟征等十几位的进步青年,从陕西来到广州报考,由于路途太远错过了考试的时间,他们就推举了杜聿明为代表去找同样是陕西人的于右任。于右任被他们投军报国的决心感动,又是小老乡,于是挥笔写下这副对联,还附上一封推荐信,让他们带去见蒋介石,说校长见了一定会收你们做学生的。蒋介石看了推荐信之后非常高兴,再打开这副对联,上联“登高望远海”写的是军校优越的地理环境,下联“立马定中原”说出了军校师生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决心。

官长饭厅也就是教官进餐的地方。前面两张圆桌是主要长官坐的,后面的方桌则是普通教官坐的。当年蒋介石在军校的时候,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官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只要他在军校都会来这里和教官们一起吃饭。吃饭前,要全体教官起立等他入座,由校长发号说“开动”,他起筷后,教官才可以吃饭。他吃完饭放下筷子后,其他的教官也不可以再吃了。蒋介石不在时怎么办呢?那么这个工作就交给当日的值星官负责,军校进餐的时间是10分钟。

学生的饭堂是在最后一进的一楼,设施比官长饭厅简陋。当时军校的伙食由军需部管理,每人每天只有2角钱饭钱,每天3餐,也是限时10分钟,由值星官吹哨。刚开始时,很多学生都因为吃饭时间太短吃不饱,常常饿着肚子训练,后来有教官知道之后,就与校长商量,适当放宽了他们的吃饭时间,让值星官看到大部分学生吃完饭,才喊口令停止。虽然军校对学生的要求严格,不过有时也会有人性化的一面。

在黄埔学生当年的宿舍复原中可以看到,整个房间南北对流,当时学生睡的是大通铺、硬板床,上面只铺了一张白被单。由于当时学校经费紧张,每个学生进校后虽然不用交学费,但是只能发到一套校服,一双草鞋,两张薄薄的毛毯,条件非常简陋。学生在军校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每天早上5点起床晨练,晚上9点半就全部熄灯休息。虽然军旅生活紧张艰苦,但是大家的情绪十分高昂,一集合就歌声嘹亮,唱起校歌、军歌,朝气蓬勃。同学们就是一个精神——爱国精神,就是一个信仰——救国救民。

课室位于首层第一进至第三进东。课室的前方设有黑板、木质讲台和长教坛,讲台的前面是一排排摆放有序的课桌和双人凳,跟我们现在的教室还是很相似的。当时军校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课室后面的墙上挂有学生守则,甚至还有关于学生抽屉物品的摆放规则,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例如学生上课姿势的要求,军帽一定要放在课桌的左上方,不抄笔记时双手要放置于双膝上,坐姿挺直,不准有半点歪斜,双目要注视老师,抄笔记时身体不准扭动。他们7点多开始上课,每节课60-90分钟,包括课间休息10分钟。

课室虽然简单,但是却给师生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课室的墙上写着“学习革命技术!”“增进战斗能力!”这样的标语,可以感受到风起云涌的年代里,革命青年的激情澎湃,仿佛穿越时空听到了“到黄埔去”的革命号角。他们从全国各地奔来,为了救国救民来到这里,艰苦的学习和训练对他们来说却是充实而有意义的,因为他们心怀国家和人民。我们要记得他们那时为什么而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斗争,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换来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不忘来时路,继承着他们的这份精神继续前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发力,正是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的责任。

图/文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 编辑: 张奕 ]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