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广州鲁迅纪念馆)

2023-02-27 10:00 来源:大洋网

你若从文明路走过,很容易看到一座黄色的西式建筑,因其塔楼有大钟报时,周边街坊习惯性称之为“大钟楼”。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反思历次革命教训后,决心寻找打开新局面的良方妙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给孙中山先生带来了新的启示。孙中山先生在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马林等人后,达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共识,呈现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为开创革命的新局面,改变国民党组织涣散的状况,孙中山先生决定借鉴俄共组织模式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孙中山先生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上,孙中山先生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重大政策。大会选举产生有中国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大会由大会主席团主持,孙中山、李大钊等五人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参加会议的代表共196人,其中,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沈定一、谭平山等20多名中国共产党员参与了会议。会场上,每位代表坐在了标有自己姓名的座位上。毛泽东在39号,谭平山在123号,林伯渠在29号,廖仲恺在140号。主席台两侧,是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的座位。礼堂二楼,是新闻媒体与旁观席。

1月21日下午,大会讨论宣言期间,孙中山作了民生主义的演讲,解释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相通之处,告诫党员必须消除对共产主义的误会与怀疑。

在会议期间,孙中山先生号召与会代表协助黄埔军校的招生事宜,委托出席国民党“一大”的各省代表物色优秀人才前来应考。3月27日,黄埔军校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试场,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

1924年1月13日至8月24日期间,孙中山先生为宣传三民主义,扩大革命的影响,先后在礼堂进行了17次三民主义演讲,与会听讲者为国民党“一大”代表、国民党党员、学校学生。1937年,为纪念孙中山在广东大学钟楼礼堂演讲三民主义,邹鲁题立“孙中山演讲三民主义纪念碑”。

在礼堂的西南角,有一处展示广东贡院号舍遗址的区域,在“一大”旧址的范围内还保留了水井、通道等遗址。2014年,工作人员对国民党“一大”旧址进行基础加固时,对地基进行勘察发掘,使得埋藏于地下过百年的广东贡院遗址重见天日。

就在国民党“一大”旧址后面不远处的越秀中路125号大院内,有一栋清代两层建筑隐于市井之中,它就是清代广东贡院明远楼。

广东贡院始建于宋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建于承恩里(今文明路一带),是清代乡试的场所、广东各地文化精英同台竞技的舞台、广东文化教育的标志。广东贡院此后历经多次扩建,号舍规模达到11708间。因规模宏大,广东贡院与顺天贡院、江南贡院、河南贡院被称为“清末四大贡院”。

明远楼中“明远”二字取自于《大学》“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明远楼楼高两层,底层四面为门,上层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居高临下,贡院内外形势一览无余,在当时起到号令和指挥全场的作用。每当乡试,监临、监试、巡查等官员可以登楼眺望,“白天摇旗示警,夜晚举灯求援”,稽查考生有无私相往来、执役人员有无代为传递等舞弊行为。由于明远楼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使它成为广东贡院内最高的建筑,同时也是广东贡院标志性的建筑。因明远楼梁柱门窗皆为红色,周边的居民便赋予它一个更为贴切的名字——红楼。

通过乡试,广东贡院先后产生7000余名举人,走出1017名进士和庄有恭、林召棠、梁耀枢3名状元,成为了广东籍官员的摇篮。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向近代社会过渡,原有的科举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读书人通过科举入仕的希望被彻底粉碎,作为科举乡试场所的广东贡院,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兴办新式学校的需要,广东贡院的建筑或遭到拆除,或进行改建。

1906年,广东贡院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钟楼、东堂、西堂等建筑相继建成,标志性建筑也由明远楼转为钟楼。1912年,广东贡院更名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钟楼能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不仅因为它是学校内最高的建筑,它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也有着极大的影响。钟楼虽为仿罗马古典式建筑,但充分与岭南建筑的特点相结合。最大的特点是塔楼和礼堂的合一,从建筑平面看为“山”形,前楼后堂,左右对称。塔楼采用穹顶,门廊采用拱券和爱奥尼柱式,建筑广泛应用壁柱、券心石、水平组合线脚、檐口、山花等西方古典建筑元素,使建筑立面富有韵律和美感。大礼堂为砖木钢结构,糅合了西方的营造技术,屋顶采用大跨度钢结构桁架承重,体现了清末岭南地区引进西方先进建筑技术的成果。两侧的平房为外廊式建筑,外廊兼顾遮阳和避雨,半室外空间通透宽敞,较好地适应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屋面为广府地区传统的辘筒瓦,但采用的是西方有组织排水方式。

国民党“一大”会议结束后,孙中山先生在创办黄埔军校的同时,还以大元帅的名义,将他开会的地方——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作为基础,与省立广东法科大学、省立广东农业专门学校,三者合并成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于1924年11月11日举行成立典礼。为纪念孙中山,1926年8月,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27年1月,鲁迅应邀前来中山大学担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来到广州的第二天就入住钟楼二楼西侧的房间。欧阳山在《光明的探索》回忆道:“鲁迅一来就把青年们吸引住了,他那一举一动,他的容貌、声音、外表,他的理发问题、抽烟、服装以及著作的介绍,都成了青年人谈话的中心……”。

1927年1月25日,鲁迅出席中大学生会在钟楼礼堂举行的欢迎会,并发表演说。1927年3月1日,鲁迅在中山大学开学典礼上,作了《读书与革命》的演讲,表达了他对中山大学学生的殷切期望。

鲁迅从事着繁忙的教务工作,先后主持七次教务会议,在《在钟楼上(夜记之二)》回忆道:“在钟楼上的第二月,即戴了‘教务主任’的纸冠的时候,是忙碌的时期……于是点头开会,排时间表,发通知书,秘藏题目,分配卷子……于是又开会,讨论,计分,发榜。”

同时,鲁迅还开设了《文艺论》《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三门课程。欧阳山在《光明的探索》回忆道:“鲁迅先生在中大讲课的次数不多,但因为上他的课不像上其他人的课那样沉闷,而是很活跃,很有生气,所以大家都愿意去听……一上课,不只大礼堂里坐满了人,连四周的窗台也坐满了人,还有更多的,是站在窗子外,大门口!”

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搬往石牌后,原址由中大附中继续使用。历史的变迁,使得钟楼成为了广东近代教育发展的缩影。

1959年10月1日,广州鲁迅纪念馆在此正式对外开放,延续着它文化教育的功能。1988年,国民党“一大”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鲁迅纪念馆肩负着保护国民党“一大”旧址、广东贡院遗存的重任,弘扬鲁迅精神,向观众诉说着背后的历史故事。

图/文 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广州鲁迅纪念馆)

[ 编辑: 张奕 ]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网站处理,谢谢。